2017-07-07 09:35:24 来源于: 文章被浏览 次
如今,手工制鼓因为程序太过繁琐,已经少有人在坚持。但在洋中,有两位堂兄弟,依然保留着传统制鼓的手艺,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。
年过六旬的杨义闹、杨义基堂兄弟是传统手工制作牛皮鼓技艺的第八代传人。当年因破“四旧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,他们三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制鼓,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制鼓经验,是远近闻名的制鼓好手。他们做出来的鼓不仅外形精巧、声音洪亮匀称,而且经久耐用,因此早些年生意十分红火,还常被请到闽清、永泰、德化、建瓯等地做鼓。如此高的人气得益于兄弟俩一丝不苟的制鼓原则,他们谨遵父辈教诲,严格把好传统制鼓的每一个细节。
据兄弟俩介绍,牛皮鼓的制作是个细致活,工艺十分讲究,需经过选料、制鼓皮、箍鼓桶、蒙鼓皮、油漆上色等一系列复杂流程。
制鼓皮是最为关键、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。鼓最重要的就是一张皮,鲜牛皮要经过晒干、浸泡、钻孔、削皮等严格处理。其中削皮最考验做鼓人的功力,必须削得均匀、厚薄适当,稍有不慎,牛皮就破了。
鼓匠 杨义闹:“难就是这个难,手两边都要刚刚好下去,皮削得一般的,太厚不行不会响,太薄又不会牢,打两三下就会破掉。”
鼓匠 杨义基:“这个晒干了以后没有半毫米,只有比纸张厚一点,所以说好鼓不要重打、不要重锤 ,轻轻打一下就响了。”
削好的牛皮用绳子拉紧固定在鼓桶面上,经过日晒使其贴合,接着就是钉竹钉固定。
杨义基:“竹钉跟铁钉大不一样,因为铁钉钉进去过几年就生锈了,铁跟鼓皮合不来,会烂掉、会生锈,竹钉对皮非常好,不会烂,皮不会烂、钉也不会烂,非常牢固。”
别看这小小的竹钉,却是考验做鼓人基本功的活儿,每枚竹钉大约要削上十几刀才成形,刀刀要恰到好处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杨氏兄弟说,牛皮鼓有各种规格,种类繁多。一个直径40公分的鼓就得用到三四百粒竹钉。他们做过最大的鼓,鼓面直径有2.6米,最小的鼓直径只有0.2米。纯手工制作虽然费时,但却能够很好地保证鼓的质量。
由于手工制鼓技艺掌握难度大,再加上现在增收门路多,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辈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技艺,但是杨氏兄弟俩对制鼓的热情依旧不减。
杨义基:“我们绝对不会断,一代一代继续地传下去,不会断掉,弟弟的儿子他基本上会做,我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会做,制鼓这门技艺是不会断代,要永远遗传下去,有这个信心,我一定要培养下一代,接着做下去。”